首页迈迪观点 品牌的杠杆

品牌的杠杆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8日 更新时间:2012-09-08T11:09:00

就像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把中国茶叶运回欧洲时,无论如何也预料不到往后的100年里,红茶风靡了整个欧洲一样。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在为自己商品远销海外而自豪的时候,同样也想不到400年后,中国品牌迈出国门的道路,比当时欧亚大陆海路运输的长途跋涉还要艰辛。

如何能摆脱“只知中国制造,不知中国品牌”的中国印象?为什么中国品牌在世界上“站不住,做不大,走不远”?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企业家们。

不管是寻常生活消费品,还是高科技电子化设备,抑或创新概念性产品,也不管产品的性价比已是最佳,还是产品处在国际的领先水平,总之,来自中国的产品,虽好,却总不受世界各国待见。

当中国人对着IPHONE赞叹时,对着好莱坞3D电影兴奋时,对着欧美时尚商品狂热时,总会产生这样一种声音:中国产品到底缺少的是什么?

品牌。中国人不是没有品牌,而是不懂做品牌。青岛啤酒、华为、联想、美的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但是更加多的中国人不懂为什么要做品牌、怎么做品牌。全球整合营销之父唐·舒尔茨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在参加会议时经常会有中国企业家问他:如何打造世界品牌?他的答案是:或许需要三到五年。但这些企业家总是说:不行,我明天就要。

中国的企业过于急功近利,走得很像培训路线,今天投钱进去,明天马上赚钱回来。目前品牌建设在中国仍是一个新的领域,很多企业刚刚开始接受和理解这个概念。目前普遍来说有三种建立品牌的方法:一是自己打造品牌;二是通过购买,三是通过合作。其中最简单的就是购买,因为被卖的企业已经把品牌最艰难的部分做完了。但是被卖掉的企业是由于某些原因卖掉企业的,因此他们处在一定的困难当中,在收购品牌时也会附带收购了他们之后产生的种种问题。最好的例子就是联想收购IBM,在融合方面诸多管理问题,收购就是为了让中美的经理人合作更好,但却没达到这个目标。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想要用中国人熟知的中国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时,所作的就是适应和改变。就像在日本企业里,引进美国专家并不是让他们凌驾于日本文化之上,而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中国的顶尖红茶品牌红岁,它的定价权完全由国际定价师决定:红茶由英国人定价,白茶、绿茶由日本定价师定价,“黄金宝”黄茶由法国定价师定价。这种做法就是对文化交集的适应和改变,由深谙国际做法的人来制定内容,如此合作才能更好的拓宽品牌受接纳的程度。策划此举的研成控股,同时也手握一样令人感到兴奋鼓舞的武器,他们破译出来的“国际品牌基因107项指标体系”涵盖了品牌核心价值、品牌行为风格、品牌功能性利益等各项国际品牌的指标,保证了产品能在品质、包装、价格、品牌运作、营销机制等107项标准上达到高标准,从而使品牌建设有了最好的依据和执行标准。

任何一种品牌建设都可以比作一把杠杆,在这杠杆上,有人使蛮力,有人使巧力,有人懂得“四两拨千斤”,还有人想“撬动整个地球”。找到了这杠杆上的支点,才能到达成功的另一头,而我们坚信,胜利必将到来。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