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迈迪观点 中国品牌总数全球第一,可喜还是可悲?

中国品牌总数全球第一,可喜还是可悲?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6日 更新时间:2011-04-06T20:02:00

李钰晟    迈迪品牌咨询资深合伙人

近日,据中华商标协会证实,中国大陆地区的商标注册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一,达到220多万件,其中外资企业占20%,剩下的大约176万个注册商标都隶属于中国企业。 至此,中国市场上的品牌总数堪称世界第一。

难道这说明中国成为了品牌大国?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在财富500强上的中国企业已经有54个,甚至有3个排名前10名,而在世界品牌百强榜上,中国品牌的数字却是令人触目惊心的0个,也就是说我国拥有的这170万个品牌与强势国际品牌相比,100%处于弱势地位,这又原因何在呢?

《2010中国企业品牌管理能力白皮书》说得好:“尽管从现状看,中国众多的企业家们正在试图通过多种方法提升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但必须客观的说,他们对品牌的理解还处于西方国家19世纪50年代的水平,也就是一味追求品牌数量的阶段。

笔者所在的迈迪品牌咨询公司曾经对1700多个中国企业进行过抽样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的特点是“三强三弱”:意识强战略弱,产品强形象弱,投入强产出弱。从指数呈现来看,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指数一马当先,也就是说企业在意识上普遍认同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然而这种意识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实际战略规划上,或者说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力远跟不上意识力。与此同时,(相对来说)中国企业的产品力普遍强于应当与之匹配的形象,所以溢价能力薄弱;而投入的力度并不少,但无法评估其产出,尤其是品牌资产的增值,这种现状是非常可惜的。总之,无论在了解品牌竞争战略的基本规律,还是在掌握品牌营销的战略要点问题上,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一筹莫展。

因此,正视当前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现状,在现阶段,企业家们不但不应该日益增加新品牌,收购新品牌,反而应当大幅精简现有品牌的数量,集中精力与资源优先打造强势品牌,尤其是拳头产品的强势品牌,为下一阶段或者打造第二个产品品牌,或者集团公司品牌积累经验,夯实基础,否则不仅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最终沦为有商标无品牌,有Logo无形象,有意识无结果的尴尬境地,钱没少花但一事无成。

事实上,品牌数量的问题在西方品牌发展过程中早已有了定论,从学术角度而言,一家企业究竟能够承载品牌的数量取决与品牌的层级、边界与彼此关系三个要素,但是由于中国仍然缺少品牌学方面的译著,所以这些金玉良言在企业内尚未普及。从实战角度而言,“多则惑,少则明”的道理企业家们其实也并不陌生,但是习惯思维使然,总觉得“10个品牌成功1个”总比“1个品牌成功1个”的机会更大,更何况看到宝洁公司、联合利华等500强企业炫目多彩的多品牌战略,便心仪而神往之。但结果确是如此残酷:170万个中国品牌,无一领先于世界。

殊不知,品牌是一个精品工程,品牌的质量不是靠数量,靠运气建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沉下心来,与自己的品牌经理团队一起从科学的用户调研开始,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展开品牌定位,提出品牌主张,精益求精地营销策划,其大量高强度的工作丝毫不亚于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以宝洁公司当年进入中国市场为例,任何1个品牌的定位与战略制定都先后花费了2-3年的时间研究,而任何1个品牌的建立与营销也都先后用了3-5年的时间,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2-8倍于产品设计研发的投入,并且公司内部还有成型的品牌管理系统与流程保障,它的多品牌的成功是有理由、有条件的,山寨式模仿往往落得个“东施效颦”的结果。

综上所述,中国的品牌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多而不强! 真诚地建议我们的企业家们学会“减法”、“加法”和“乘法”的三阶段布局战略。“减法”阶段,精简品牌的数量,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品品牌,调研为主,策划为辅,用精品工程的思维建设强势品牌;“加法”阶段则总结适合自己企业的品牌建设之路,掌握一定的工具方法再进行品牌延伸或者新品牌打造;最后的“乘法“阶段才能够充分理解品牌,运用品牌,无论是自行打造还是外部收购,都可以游刃有余,真正成为品牌化企业,也促使我中华民族早日成为品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