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5年底的“宝万之争”跨越了2016年全年,到2016年底出现的“前海人寿举牌格力电器”事件,不过是众多“资本介入实业品牌”案例的冰山一角,这样的资本与品牌的角力既不始于此,也不会终于斯。
这两条新闻之所以引起业内关注,乃是因为万科、格力在实业界的品牌地位,尤其是在广大消费者中的影响力(包括王石、董明珠的粉丝效应),更容易引起媒体、股民乃至吃瓜群众的注意。
虽然有各种角度对这些事件的不同解读,但从根本上说,这是资本与品牌的关系问题。
资本之于品牌,是一个纠结的话题,有时候资本是“天使”,有时候资本又摇身一变成为“魔鬼”,在金融界更为广泛的一个称呼是“门口的野蛮人”。
当品牌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资本多扮演了“天使”的角色——君不见几轮融资天上来,奔流到帐不复还。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哪一个不是慷慨挥金,只为博得创业家们的回眸一笑,和一张船票,然后同舟共济,驶向IPO的大海。
天使真美丽!
那为什么当品牌长大,成为上市公司之后,资本就成为“魔鬼”了呢?这里面根本的问题在于两者的本性不同。
品牌的本性是“用户的认同”,这种认同是日积月累、慢慢攒下来的家底子,它既不是一夜暴富,也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并且大多数的资本追求的是快速逐利。
虽然很多资本也很愿意把“价值投资”印在名片上、挂在嘴上,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更喜欢简单粗暴的“买买买,卖卖卖”。资本越大,越想撬动地球,这种特性也就越明显。
简单一点说,品牌是“慢的”,资本是“快的”,二者在兑现的速度上有根本的分歧。
万科(创建于1984年)、格力(始于1985年)都堪称中国本土品牌的典范,哪一个不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走过来的,哪一个不是凝聚着创业者的心血、消费者的认同而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认同和积累是快不起来的。
那么,当强势资本野蛮介入后,会有这份耐心再耕耘30年吗,这是所有的品牌、尤其是品牌的创始人在心里面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也是为什么王石、董明珠们第一个跳出来表示反对的原因。
这样的分析对比并不是要把资本和品牌放到对立面,也不是说资本和品牌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可以找到交集、并且和平共处的。
资本和品牌之间的交集就是“品牌资产”。
“品牌是资产”已经越来越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同,事实上品牌资产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最大的资产,如当今的苹果。品牌资产是站在企业长期回报的角度对品牌的财务价值进行的衡量,它更在乎的是消费者认同,和长期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投资于可口可乐堪称这方面的一个典范。巴菲特自1988年投资于可口可乐(1989年持股7%),一直持有至今(2016年持股9.3%),可以称之为真正的价值投资。当然,可口可乐强大的品牌资产也为巴菲特创造了不菲的投资回报。可谓是资本与品牌的双赢。
找到了交集,资本和品牌之间就不一定非要用“砖头”敲门,是可以好好说话的。
有了交集,真正的挑战是资本能否谨守一定的底线和业界良心。
1987年美国电影《华尔街》已经把资本的野蛮游戏揭露了一遍,在华尔街大亨戈登的凌厉资本攻势下,辛苦经营的蓝星航空公司面临着管理层出局、裁员、资产打包出售的命运……在最后一刻,只能依靠戈登的合伙人保罗良心发现,倒戈一击,才挽救了蓝星。这一切,似乎如此熟悉,30年后的今天,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中国本土品牌的成长非常不易,“中国制造”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资本市场的耐心就是对品牌最大的善意!
资本,请善待品牌。
要爱,请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