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迈迪观点 【求变】-点评2019中国品牌大事件

【求变】-点评2019中国品牌大事件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3日 更新时间:2020-01-03T15:47:57

“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一语成谶,这种悲观的情绪几乎充斥着2019年一整年,仅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短暂的被“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爱国主义热情所取代。回望即将过去的2019年,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宏观经济指标一路下行,微观市场上则与各种形式的情绪化事件相呼应:从“996的激烈争论”,到“二师兄自由”、“互联网公司大裁员”,再到频频出现的“过劳死”乃至年末的恶性“伤医事件”,凡此种种,都在诉说着“2019,我太难了”。

2019年,真的就这么“难”吗?悲观的人只看过去,乐观的人则看到未来,尽管2019年充斥着上述种种的“难”,作为一个品牌人,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亮点,一个词概述就是“求变”,有的是“由点到面”,比如2018年大热的跨界营销活动,在2019年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是“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沟通”,比如滴滴顺风车事件及后续的处理也展示出中国企业越来越成熟、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可喜的看到是中国品牌的引领改变,2019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品牌迎难而上,顺应历史,积极创新,这股潮流,必将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新篇章。

从被动应变到主动求变,2020,中国品牌加油! 

中国步入5G商业元年,中国品牌引领产业发展

关键词:国家战略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据德国专利数据库公司IPlytics统计,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中国企业占比高达34%,位居全球首位。在经历了1G落后、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后,中国在5G网络应用上有望实现产业引领。

中国从“行业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华丽转变并非偶然,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催化下,诞生了大批以华为、中兴为代表主流设备供应商,以移动、电信、中国铁塔为代表的运营商及基础设施公司,5G产业链发展的关键要素都已齐备。得益于此,我国率先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了5G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5G已然是国家战略,中国将成为全球未来最大的5G市场,而5G的应用必然带来新的、颠覆式的商业模式,中国企业在5G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及中国市场所提供的海量用户群,必然能催生出新的世界级的巨无霸,引领全球5G产业的发展。

华为海思“备胎转正” ——  看中国品牌前瞻性战略布局

关键词:战略布局

在特朗普政府的科技制裁下,以高通、英特尔、谷歌、美光、伟创力等华为的合作伙伴都收到美国商务部的函件,要求相关供应商禁止向华为供货,暂停所有新订单。

在外界纷纷猜测华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倒下去的“巨人”时,华为海思《致员工的一封信》公之于众,宣布“备胎转正”,外界一片轰动。任外面风雨飘摇,我自岿然不动,华为马不停蹄的向前,5G手机、鸿蒙系统等产品相继问世。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华为事件中,我们看到一个中国品牌扎实的业务基础与前瞻的战略布局,看到一个中国企业的格局与定力。

阿里巴巴20年,马云谢幕 —— 开启阿里新时代

关键词:互联网品牌拥抱变化

2019年9月10日,在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际,马云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宣布退休,至此“马云时代”的阿里正式落幕,新任CEO张勇开启阿里“新时代”。

过去的20年,阿里始终围绕品牌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积极布局业务板块,打造“生态系统”。而今阿里步入第三个“十年战略期”,我们看到他依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收购跨境电商网易考拉,持续深耕电商业务,守住优势;着力发展大数据和云服务业务,强化底层技术;回归港股,提升企业在大中华区的影响力。强大如阿里者亦居安思危,求变求发展,充分展现出中国企业的创新风貌。

“格力怒撕奥克斯” —— 存量厮杀,另辟蹊径

关键词:中国制造、存量市场竞争

2019年双十一前夕,一封《关于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不合格空调产品的举报信》登上头条,两家知名白色家电企业——格力和奥克斯“喜提热搜”。

怒撕背后的本质是商业行为。国内空调的市场环境正由增量阶段向存量阶段过渡,更新换代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低增长”将成为常态。格力在线下市场份额难增长,线上又遭遇主打低价的奥克斯,以“怒撕”的方式逼退对手,不失为一种维护自己商业利益的方式。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多数制造型企业无法避免进入“增转存”的市场,更无法避免阶段性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然而,在同质化的存量市场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格力是否只有“撕对手”一种竞争方式?相比“撕对手”来说,升级接迭代产品,规划业务布局,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也许对格力来说更为重要。与其在已经见顶的存量市场上零和厮杀,或许开拓一片新的海洋也不失为一种优雅的自我超越。

“薇娅、李佳琦们”再创销售神话,流量运营走向多元化

关键词:营销裂变

媒体报道,2019年天猫双11全天,薇娅双11销售额超27亿,再创销售神话。数据显示,当天的淘宝直播带来了近200亿成交额。随着薇娅和李佳琦的走红,直播以成为美妆、食品、服饰等几乎全行业的标配。

李佳琪和薇娅,不仅仅代表淘宝主播,他们也代表明星、各平台上的KOL带货竞争,而不管是网红主播也好,流量明星也罢,他们真正的依附是淘宝和京东提供的基础平台以及品牌商提供的产品。平台和品牌商才是“幕后老大”。

淘宝和京东等平台上的大牌聚拢和露出逻辑将进一步推动大牌销售增长;同时基于微信生态下的拼多多以及私域流量打法未来将具备进一步成长性。本质上,当下的网红也好,明星也罢,不过都是流量运营逻辑下的产物而已,在这个基础上, 未来商业运营还会带来怎样的新方式,或许是比“李佳琪们还能火多久”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外在的表现可以纷繁复杂,而背后的逻辑却一直都在那里,从未缺席。

安踏成功收购始祖鸟,国产运动品牌迈向高端化

关键词:中国品牌高端化、时尚化

近年来安踏一直在通过“买买买”扩张产品线,向高端转型。继成功收购FILA后,安踏将收购之手伸向亚玛芬体育旗下的始祖鸟,弥补其在户外时尚、高端市场的缺失。

如今,各行各业都不断释放“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的信号,传统服装行业自然也站在“转型”的岔路口。过去,安踏、特步等国产运动品牌活跃在三四线市场,而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安踏自己的主营品牌增速已经放缓,不加码国际化、时尚化、高端化的转型策略,则无以增长。FILA的成功是安踏收购国外品牌并运作成功的范例,通过收购扩张市场,提升品牌档次,从来都是商业运营中屡试不爽的法则。在可预见的未来,国产运动品牌可能还会继续扩张, 走兼并路线。

水滴筹事件,公益引流兑现商业价值

关键词:公益事业

11月,一段“卧底水滴筹,医院筹款”的视频登上微博热搜,“地推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尾淘汰”的扫楼筹款手段引来公众一片哗然。

近年来,环保、慈善等民间组织蓬勃发展,公益事业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从商业视角看,这无疑成为新兴引流入口。水滴筹,本质上是一个商业平台,自然会运用商业手段运营“流量”,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悖论在于,从伦理角度看,捐赠人认为“我的一片好意被利用了”,商业与公益不可勾连。

我国的民间公益发展尚未如发达国家一般成熟,未来公益品牌如何持续发展,长久立足?而公益与商业如何平衡?值得我们深思。 

李子柒,隐藏在“文化输出”后的个人品牌价值

关键词:个人品牌

李子柒,俨然是2019年最成功的超级IP之一,其个人的品牌价值已经突破5亿。隐藏在“文化输出”后面的是其巨大的商业价值。

李子柒Youtube粉丝超过761万,按网站的收入分成看,她每年的广告收入可达近千万元人民币;国内各类短视频广告合计粉丝数量超5000万,告收费按照网红界的广标准来看,即使每月直接一条广告,年收入也可破千万;而李子柒的天猫旗舰店的产品,能够产生月均4000万元的销售额,收入之巨,可想而知。

个体商业已走向主流,诚如李子柒这样的个体经济人,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寻求自身差异化定位,打造个人品牌,从一众个体中脱颖而出,让客户迅速识别她的价值,进而实现个人品牌的商业价值兑现。而这种模式或许是万众创业的另外一种诠释。

央视入住B站,积极拥抱年轻人

关键词:品牌年轻化、构建品牌用户

12月8日,央视主播朱广权在央视新闻B站官方账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向B站用户官宣——央视新闻正式入驻B站。

作为传统媒体的大哥大,央视积极拥抱年轻人并非偶然,据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的预测,到2020年,Z世代将贡献中国在线文娱市场消费的62%。拥有创作能力和表达欲的年轻人,是主流新闻信息的重要传播者。而央视入住B站也是为了解决年轻人与主流新闻存在语言形态、收视习惯上的矛盾。从这个角度看,央视的品牌年轻化动作是为了更好的构建品牌用户——了解用户,贴近用户,出现在他们经常出现的场景中。构建品牌用户,拥抱新生消费力量,并不只是央视一家的专有课题,而是所有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上汽与广汽达成战略合作——行业“寒冬”,抱团取暖

关键词:产业升级、企业转型

12月23日,上汽集团在上海与广汽集团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宣布与广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把握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契机,积极探讨在技术研发、资源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国际经营等多个相关领域展开合作。

确保“活下来”,这是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们都必须面对的汽车全产业链转型期的一大首要任务。联手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是分担研发成本、分担风险、实现降本目标的有效途径,相互助力在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中“活得好”。

面对汽车市场的“寒冬”,抱团取暖已成为全球车企的合作方式。汽车产业的变革,预示着明年的汽车行业也许将面临大洗牌。转型和升级,是中国企业在新经济下的必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