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迪品牌观察】这篇文章确实反映了李宁品牌当前面临的挑战,但不能说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对于“年轻”的李宁而言,与Nike直接进行比较肯定问题多多,根本上讲是如何实现从“产品导向”、“渠道导向”向“消费者导向”和“品牌导向”进行升级转变的过程,不能对此过程期望“短平快”,更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品牌的发展路径,事实上李宁确实在此路径上——making the change!
李宁和耐克差在哪?
文章来源:FT中文
“中国的耐克(Nike)”?不尽然。如果李宁(Li Ning)因循当前的发展轨迹,它与耐克的相似点就将止于那个与耐克相似的商标。
由体操运动员李宁创立的同名运动产品制造零售商总部位于北京,在2002年至2009年之间,公司营收增加了9倍,每股收益增长了10倍。然而,到去年1月李宁在耐克的大本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开设第一家美国零售店时,这种发展定式的弊端开始显现无疑。
李宁打造了中国最大的运动品牌销售网络,拥有7748家零售店铺,但其中只有474家由李宁公司直接管理,其余的店铺中有60%由约2000家缺乏经验的零售商运营,他们不愿意降价清空过季存货,因此留给新款高价产品的空间很少。去年6月,订单疲软问题始终未能解决的李宁对商标进行了轻微改动,并推出了新口号:“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
投资者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不只抛售李宁(自那以来股价已下跌42%),也抛售存在类似分销问题的其他制造商和零售商,如安踏(Anta)、特步(Xtep)和361度(361 Degrees)等。在此期间唯一上涨的中国运动服装类股票是宝胜(Pou Sheng),其股价上涨了37%。宝胜是一家纯零售商,经销耐克、阿迪达斯(Adidas)、锐步(Reebok)和彪马(Puma)等品牌的大型零售店。
如果能向偏爱的特许经销商再出让几个百分点的批发折扣,李宁或许能在未来两年对国内分销网络进行合理化改革的同时保住市场份额。但耐克也会在轻松成为其最盈利市场的中国大举投资。与此同时,瑞信(Credit Suisse)有关中国运动服装消费的数据显示了李宁面临的挑战难度。当家庭月收入超过7000元人民币(合1000美元)时,中国消费者的偏好便会从国内品牌转向国外品牌。和其它大额消费品一样,在运动鞋和运动背心市场,中国那些想要成为全球冠军的企业似乎还远未征服本土市场,更不用说其它国家了。
文章来源FT-Lex专栏